時間:2023-08-12 09:06:4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老年醫學技術規范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國“兩會”特派記者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我國老年人口的醫學健康管理和服務問題,分別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將軍,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國家衛生計生委艾滋病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尚紅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孫建方教授,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曹洪欣教授。
“我國社會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趨勢。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報告中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預計2021年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超過3億。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延長并沒有帶來健康期壽命的延長。所以,人口老齡化給老年醫學的健康管理領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在本屆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應對老齡化強化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的建議’。”
采訪一開始,快言快語的全國政協委員、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將軍首先介紹了關于“強化我國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的現實背景和社會背景。
老齡人口的“五化”病患現狀
在采訪中,范利委員首先歸納說,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她認為,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的病患情況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化”現狀——
首先是“高齡化”。據范利委員掌握的資料資顯示:2013年我國有2.02億老年患者,其中80歲以上高齡人口達2300萬,高齡老人每年增長100萬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員認為,高血壓等的心血管疾病,腦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國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國死亡人口中,緣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發達國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國確診慢病患者的總數已達1億,60歲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約50%的老年人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據范利委員介紹,在2013年,全國失能人口約為3700萬人,預計到2015年,我國失能老人將達到4000萬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質量下降,還將導致跌倒風險、住院天數和費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員滿懷憂慮地說。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員坦陳,在2010年,我國的老年癡呆患者約有569萬人;而老年的認知和心理問題,將嚴重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員認為,這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別達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護問題更為嚴峻。
我國老年健康管理醫療和
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員認為,面對目前這些“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局面,我國的老年健康管理醫療體系和社會支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在老年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體系方面,我們尚缺乏規范化老年病診治基地;缺少老年醫學和管理專業機構準入、考核標準;缺乏老年科醫務人員系統規范的培訓。老年人面臨多系統疾病共存的問題,但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的醫學體系仍停留在以單一疾病診治為主的亞專科模式,缺乏對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問題的綜合評估干預和一站式醫療服務的現代老年醫學理念;缺少全科醫生老年慢病綜合診治和失能防治專業知識及全面照護理念。
范利委員還認為,在老年醫學研究方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老年醫護、健康管理人員交流平臺,比如跨學科的、跨國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時,老年醫學專家與政府及產業的聯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在老年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方面,對老年人開展居家照護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設施嚴重不足,醫院-養老機構連續轉診機制運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協2011年對400家養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地區,有70%以上的養老機構無醫療服務機構;而入住的老人卻有96%以上罹患多種疾病; 近七成養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院往往和親屬簽協議聲明,如果老人病危,親屬必須接走。但近年來逐漸增多的“421”式家庭結構使年輕人照顧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劇攀升使保姆(護工)的陪護模式也很難推廣。與此同時,集中養老的模式在我國目前現狀還不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全國目前有4.5萬家養老機構,320萬張養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張,與50至70張的發達國家水平相差甚遠,而且軟硬件條件設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孫建方委員經過長期的調研也認識到,因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已成為政府、家庭共同面對的難題。老年人的疾病護理保障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少子老齡化”問題勢態日趨嚴峻,“421”的家庭結構,將成為今后的主要家庭結構模式,往往一對夫婦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齡化”勢態日趨嚴峻,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困難更大,一對夫婦奔波在多個老年人家庭與醫院之間的現象與矛盾將會日漸突出。二是人口老齡化引起的老年人護理需求增加。孫建方教授舉例說,南京市患老年癡呆癥的老年人達5萬人以上,長期臥床不起的老年人達4萬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勢態。針對此類老年性疾病,目前沒有什么有效的治療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長期的醫療護理或日常生活護理,由此導致老年人護理需求急劇增加,老年人護理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贍養壓力,甚至還常發生因“家庭護理疲勞”而導致老年人受虐的現象。三是老年人疾病護理社會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為例,目前基本醫療保險尚未將老年人疾病護理費用包含在內,民政補助也與現有的老年福利機構護理費用相距甚遠,物價部門對機構和居家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項目尚未制定價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護理費用主要依靠養老金、多年積蓄和子女的收入解決,抗風險能力低,導致大多數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無奈選擇臥床在家。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長期住院不肯出院,其醫療費用加劇了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也浪費了大量醫療資源。四是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建設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不到總數的10%,數量嚴重不足。現具有醫療資質的老年福利機構大多由廠礦醫院改制,缺乏老年醫學專業的醫護人員和訓練有素的護理員,現有護理員多為農村閑置人員,未接受過老年人護理專業的基本培訓,以提供生活照料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理缺失,因此社會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質量不高的現狀。
在采訪中,尚紅委員也認為,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疾病恢復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長期護理的主要需求者。他們亟需簡單、基礎的護理、用藥指導、康復訓練等。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國的家庭結構逐步小型化,出現越來越多雙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護理費用也急速增長,給老年護理帶來很大的挑戰。由于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只能覆蓋醫院治療和住院護理等費用,并無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無法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借鑒國際經驗,
構建優良養老環境體系
談到應對之策,尚紅委員首先介紹說,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世界各國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以日本為例,繼1963年頒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專門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護保險制度。在該制度的影響下,日本形成了社區式和機構式老年護理服務模式,被保險人依身心狀況評定有長期照護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區式及機構式的照護服務;若評定為只需要支持者,則只能利用社區式的照護服務(失智老人之家照護服務除外)。介護保險制度獨立于全民醫療保險之外,資金籌措和費用支付有特定的體系和辦法,由政府管理、強制執行。
尚紅委員還介紹說,美國的老年養老保障系統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合作,主要通過醫療照顧制度、醫療補助制度以及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為美國65歲以上老人提供醫療衛生和健康保健服務。隨著社會需求迅速上升,約在20世紀80年代,長期保險護理應運而生。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屬于商業性保險,由投保人通過購買護理保險合同方式自愿參加,承保被保險人接受個人護理服務而發生的護理費用。
對此,尚紅委員認為,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快老年護理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我們應該結合我國當前實際,首先建議由發改、人社、衛生等部門聯合組織開展長期護理服務成本核算專項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護理收費定價標準,并將收費項目納入社會保障范疇。其次設立長期護理保險,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運營管理機制和監管體制,并將其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形成長期護理服務制度,與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一起構成老年社會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同時還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基礎上,開發各種商業護理保險作為補充,為特定老年人群長期護理提供資金保障,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建立老年護理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在具體操作層面,范利委員則更詳盡地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她認為,為迎接老齡化給老年健康管理帶來的挑戰,需要積極開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議國家繼續加強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發展的有關政策支持和養老體系的投入。建立廣覆蓋醫療保險和藥品供應制度,完善三級醫療機構與老年康復機構轉診制度,推廣全國優秀大型三甲醫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經驗。建立老年管理機構、全科醫學人才和護理康復人員輪轉、培訓體系和考評標準。
其次,我們還應該大力推廣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綜合評估為核心思想,以早期篩查、信息管理、康復輔具開發為技術平臺,豐富老年健康管理內容,從疾病、體能、認知、心理、社會支持多層面全面關注老年健康問題。管理目標注重疾病的早期預防和功能康復,以及提供終生、持續的健康服務。開發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與管理大數據平臺體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齡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狀態增齡變化動態數據的分析管理體系。形成老年健康相關狀態與重要器官功能增齡變化標準與檢測基線。建立增齡變化隊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狀態監測網絡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社區老年健康服務信息管理體系和多學科團隊合作工作模式。
同時,在學術層面,范利委員認為,我們還應拓展老年醫學研究領域,加強基礎與轉化醫學研究、臨床老年醫學研究、老年預防醫學研究、老年醫學教育研究、老年醫學機構與體系建設研究、學術與產業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醫學研究內容方面,注重基層慢病管理與高層保健管理模式相結合的研究、多中心國家研究數據庫與我國專病、單中心數據庫相結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綜合征與老年單病早期預防相結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復社會保障機制問題上,孫建方委員建議: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的醫療保障制度化建設。由勞動保障部門界定保障對象和基本醫療疾病護理項目范圍及支付比例,將其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范圍,監管其發生的相關費用;同時,同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現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標準,注意機構與居家疾病護理保障政策之間的銜接與平衡,使機構與居家兩種老年人疾病護理模式互為補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護理物價收費政策。盡快組成由物價部門牽頭,衛生、民政、勞動保障部門配合的調研小組,測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護理相關物價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調高現有家庭病床出診費用標準,明確收費內涵等。通過一系列老年人疾病護理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制定,合理認可相關從業人員的勞務價值,有效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三要加強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和醫護人員的資質認定和管理。衛生主管部門應制定適合老年人疾病護理特色的專科康復醫院、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的準入資質,制定服務標準、監督服務質量。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資質認定和培訓。同時,還要加快老年人疾病護理社區建設,提高服務能力。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應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行建設,逐步并軌由衛生部門負責的社區護理和由民政部門負責的社區老年福利機構的建設,由“兩張皮”變為“統一體”。加快建設以社區醫院和老年人疾病護理機構為中心,以全科醫生和護士為骨干,促進老年人疾病護理的護理站、家庭病床的發展,組成覆蓋廣、投入少、產出高的居家老年人護理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類型的老年人疾病護理服務事業,提升服務能力。
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
談及應對老齡化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曹洪欣教授則立足于自己的專業,從健康養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曹洪欣委員認為,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中醫藥健康服務包括中醫醫療、預防保健、養生養老、健康旅游、服務貿易等,涉及中藥、中醫診療設備、保健產品等相關支撐產業。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促進民眾健康,無論從理論、實踐到產業,中醫藥都具有獨特優勢,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健康服務業的戰略選擇。
曹洪欣委員解析說,“十一五”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到來,中醫健康養生服務需求日益增加,以中醫健康養生服務為重點的保健服務業迅猛發展。社會上各類中醫健康養生服務機構快速增長,中醫健康養生保健產品和設備不斷涌現,中醫健康養生已發展成為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領域。據統計,我國不同規模的保健服務企業達140萬余家,相關鏈條產業300余萬家,從業人員約3000萬人,年產值約2000億元。然而,當前非醫療機構中醫保健養生服務存在著管理不順暢、缺乏規劃發展、監管不到位,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等諸多問題,一定程度影響著中醫藥健康服務的科學發展,影響著滿足民眾健康的迫切需求。
[摘要] 目的 探討城市老年人高血壓及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整群選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濟南醫院健康體檢的65歲以上市屬企業離退休干部2 450名,檢測血壓、體重指數(BMI)、血糖、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之間的關系進行t 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高血壓組的平均年齡為(77.42±3.24)歲,高于血壓正常組的(76.24±4.05)歲;BMI為(26.75±3.28)高于血壓正常組的(21.52±1.74);血糖為(6.69±1.54)mmol/L,高于血壓正常組的(6.25±1.83)mmol/L;高血壓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為87.1%,明顯高于無家族史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TC、TG、Bun、Cr、UA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BMI、高鹽飲食、高血壓家族史是老年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OR >1,P
[關鍵詞] 老年人;高血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3(a)-0013-03
Analysis of Hypertension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Urban Aged People
LIU Ying1, XU Zhong-yang2, ZHU Shi-ming2
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Ji'nan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Ji'nan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hypertension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urban aged people. Methods 2 450 cases of retired cadr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ged more than 65 cases with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s a group,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lood pressure, weight index, blood sugar, TC, TG, Bun, Cr and UA was given the 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BMI, blood sugar in the hyperten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77.42±3.24),(26.75±3.28),(6.69±1.54)mmol/L vs (76.24±4.05), (21.52±1.74), (6.25±1.83)mmol/L], and the morbidity rate of hypertension in group with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without family histor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C, TG, Bun, Cr, UA between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n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ge, BMI, high salt diet and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hypertension of senile patients(OR >1,P
[Key words] Senile patients; Hypertension; Risk factor
高血菏親畛<的心腦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其患病率逐年增長,2015年6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2012年國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報告,中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根據2010年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測算患病人數為2.7億。高血壓已成為我國當前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該研究整群選取濟南醫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離退休干部健康體檢2 450名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整群選取濟南醫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離退休干部健康體檢2 450例,年齡66~92歲,平均年齡(76.8±3.2)歲,男性1 864名,女性586名。
1.2 檢測指標
身高、體重、血壓、血糖和血脂,計算體重指數(BMI),詢問吸煙飲酒史、鈉鹽攝入情況及家族史。
1.3 檢測儀器
Dimension RXL Max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
1.4 判定標準
高血壓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吸煙根據吸煙調查方法標準化建議[2];飲酒為>1次/周,每次>50 mL/次[3];高鈉飲食為連續3 d食鹽量>10 g/d[4];家族病史為父母親中>1名患病。
1.5 y計方法
對數據采用SPSS 10.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全變量法對高血壓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老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
2 450名老年人中,非高血壓528名,高血壓1 922例,其中男1 468例,女454例,患病率78.4%,其中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792例占總人數41.2%。
2.2 高血壓相關因素分析
高血壓組在年齡、血糖和BMI 指標大于血壓正常組(P0.05),見表1。
2.3 高血壓家族史對血壓的影響
表2、表3分別列出了高血壓家族史對血壓及高血壓發生率的影響。有高血壓家族史人群的SBP、DBP和PP與無家族史人群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前者較后者有增高趨勢。有高血壓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為87.1%明顯高于無家族史人群(77.1%,P
2.4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將年齡、性別、高血壓家族史、BMI 、吸煙、過量飲酒和鈉鹽攝入設為自變量,以全變量法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回歸模型的變量中年齡、高血壓家族史、BMI、吸煙、過量飲酒和飲食偏咸與高血壓的發生呈正相關(OR>1,P
3 討論
高血壓作為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人口死因第一位,它既是獨立的疾病又是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和眼底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且患病率呈增長態勢。而我國高血壓患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30.2%、24.7%和6.1%,仍處較低水平[5],與同期美國成人高血壓患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82.8%、75.7%和51.9%)相比[6],差距較大。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遏制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的增長態勢。
該研究中老年人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為主伴脈壓增大,占41.2%(792例),與國內報道一致[7-9]。高血壓組患病危險因素如年齡、BMI 和血糖與血壓正常組有顯著性差異,與文獻報道一致[10-11],田華偉等[12]報道BMI 與血壓存在正相關。腰圍和體質指數動態變化對高血壓發病的影響進一步表明肥胖、胰島素抵抗使組織糖脂代謝和調節血壓的相關作用削弱,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和超重[13]。
目前認為,高血壓家族史是重要心血管危險因素,在該研究中有高血壓家族史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為87.1%,明顯高于無家族史人群,與上述觀點一致。國外報道高鈉、低鉀膳食與血壓水平存在正相關[14]。文獻研究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攝入食鹽增加2 g,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升高2.0 mmHg 及1.2 mmHg[15]。該研究發現,高鈉飲食為老年人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上述觀點相符。吸煙是公認的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素。吸煙者增加冠心病發病危險。中度以上飲酒是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之一,已為許多流行病學橫斷面及前瞻性研究所證實[16]。
年齡、腹型肥胖、高鹽飲食及高血壓家族史均是高血壓發病的危險因素,其中年齡、家族史屬于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對高危人群應大力開展健康教育,進行早期篩查,早期干預。在進行高血壓防治干預時,要采取綜合措施,生活方式調整是所有高血壓治療的基礎,限制食鹽攝入,控制BMI和血糖,同時注意合理膳食,限制煙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及穩定的情緒也有助于血壓水平的控制。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保健意識,提高其積極參與積極性,采取多種干預措施,可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危人群早期干預,對肥胖、高鹽飲食患者及時改變其生活方式,控制危險因素,可更有效的防治高血壓。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2] 翁心植.心肺血管學報[J]. 心肺血管病雜志,1984, 3(1): 21.
[3] 胡大一.《中國慢性疾病防治基層醫生診療手冊》編寫組. 如何防治高血壓[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4,13(5):420.
[4] 秦懷金,陳博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規范[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41-166.
[5]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6] Nwankwo T,Yoon SS,Burt V,et a1.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011-2012[J].NCHS Data Brief,2013(133):l-8.
[7] 安志宏.老年人高血壓的特征及防治[Z].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9): 615-616.
[8] 姚婧[,楊駿,賈嬌坤,等.歐洲高血壓學會/歐洲心臟病學會:高血壓管理指南(第四部分)[Z].中國卒中雜志,2014(4):328-330.
[9] 中A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 老年人高血壓特點與臨床診治流程[Z].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4,33(7):689-701.
[10] 賈俊婷,井淑英,徐忠良,等.天津市某區農村中老年人群高血壓患病情況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2):175-177.
[11] 王耕,李立明,胡永華,等.上海市社區人群高血壓危險因素聚集與患病關系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 34(4): 307-310.
[12] 田華偉,劉盛元,鄭南,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危險因素分析及干預措施探討[J]. 中國醫藥科學,2013,3(5):76-77,87.
[13] 駱文書,郭志榮,胡曉抒,等.腰圍和體質指數動態變化對高血壓發病的影響[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45(11):1012-1016.
[14] Hummel SL,Seymour EM,Brook RD,et a1.Low-sodium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reduces blood pressure,arterial stiffness,and oxidative stress in hypertensive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ypertension,2012,60(5):1200-1206.
[15] 杜凱音,張寶和,徐洪濤.干部人群中超重、肥胖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96-99,104.
[關鍵詞] 天麻細粉;高脂血癥;臨床療效;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c)-0109-03
天麻(Gastrodia elata BI.)為蘭科植物,又名赤箭,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藥用歷史,在《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記載。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為天麻素(對羥基苯甲醇-O-B-D-吡喃葡萄糖苷)以及多種酚和多糖等[1],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驚厥、眩暈等[2]。筆者先前的研究工作發現天麻細粉和天麻素在飲食誘導的高血脂大鼠和金黃地鼠模型中均具有顯著降血脂作用[3-4]。目前,在臨床上單獨使用天麻或天麻素來用于降血脂治療罕見報道。在本文中,作者以天麻細粉片治療高脂血癥患者,并觀察其療效和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單純血脂異常患者,半年內采血2次,如2次血清總膽固醇(TC)均≥5.2 mmol/L或三酰甘油(TG)≥1.65 mmol/L則作為備選對象納入試驗。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保健食品過敏者;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短期內服用與受試功能有關的物品,影響到對結果的判斷者;未按規定服用受試樣品,無法判定功效或資料不全影響功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 一般資料
現場試驗在北京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進行。選取門診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可能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如性別、年齡、飲食等進行均衡性檢驗,以保證組間可比性。其中試驗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齡(57.7±6.6)歲,病程(2.61±1.43)年;對照組50例,男10例,女40例,年齡(54.7±8.6)歲,病程(2.62±1.97)年。
1.4 方法
本次臨床觀察依據原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2003年版)[5]第三編“保健食品功能學評價程序與檢驗方法分析”第十八章“功能學評價程序與檢驗方法”第二部分第二條“輔助降血脂功能檢驗方法”來設計。對照組采用空白對照,試驗組服用受試物天麻細粉片(北京永康格林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批號:090720),0.75 g/片(人群推薦用量為每人每天6.75 g),每片含天麻細粉0.375 g。試驗組患者每次服用3片,每天3次,連續服用45 d,受試期間保持平常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安全性指標 各項指標于試食開始前及結束后各檢測1次,包括一般情況如精神、睡眠、飲食、大小便,血壓等;血、尿、大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指標、血糖等生化學檢查以及心電圖、胸透、腹部B超檢查(試驗開始前)。
1.5.2 功能性指標 于試食開始前及結束后各檢測一次血清TC、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并計算變化百分率。依據原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2003年版)[5]第三編第十八章第二部分第二條。有效:TC降低>10%,TG降低>15%,HDL-C上升>0.104 mmol/L;無效:未達有效指標者。統計各項指標有效率。
1.6 統計方法和結果判定
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對照和組間對照兩種設計,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自身對照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后者需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對非正態分布方差不齊的數據進行適當的變量轉換,待滿足正態分布后,用轉換的數據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判定依據原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2003年版)[5]第三編第十八章第二部分第二條,如果治療后試驗組自身比較及與對照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并達到有效標準,可判定TC、TG、HDL-C結果陽性;如果TC、TG兩項指標有效,HDL-C不顯著低于對照組,可判定受試樣品具有降血脂功能。
2 結果
2.1 降血脂功效
試驗組患者口服天麻細粉片連續45 d后,血清TC和TG均較治療前出現顯著下降(P < 0.01);與同期對照組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試驗組患者血清HDL-C水平治療后略有增加,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試驗后TC、TG、HDL-C的有效率以及血脂總有效率結果顯示,試驗組TC和TG的有效率均超過50%,并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試驗組HDL-C的有效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試驗組天麻細粉片降血脂有效14例,有效率為2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2.2 安全性指標
試驗組患者服用受試物45 d后,其精神、飲食、睡眠和大小便等情況等無明顯變化。試驗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均在正常范圍內;血尿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血糖等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試食前胸透、腹部B超、心電圖檢查均未見明顯的異常。試食后,未見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癥狀。
綜上,按照《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2003年版)[5]中輔助降血脂功能判定標準,可判定天麻細粉片具有輔助降血脂作用。
3 討論
近年來,在我國大中城市人口中血脂異常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有他汀類、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膽汁酸螯合劑、貝特類等。這些藥物有的價格昂貴,有的易引起不良反應;如他汀類會引起肌痛[6],貝特類易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肝功能損害等[7],不適于患者長期服用。因此,研發不良反應低而又療效確切的新型降血脂藥物仍是當務之急。
天麻是我國傳統天然藥物,歷史悠久。天麻毒性低,小鼠尾靜脈注射天麻素的半數致死量(LD50)超過500 mg/kg;亞急性毒性實驗也未發現其內臟毒性或致畸作用[8]。研究表明,天麻細粉或天麻素在高血脂金黃地鼠和大鼠模型中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3-4]。本文是延續先前的研究,將天麻細粉片用于臨床治療高脂血癥患者。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并且能有效降低血清TC和TG水平。研發天麻制劑應用于臨床無疑會造福廣大高血脂患者。
研究發現,在動物模型中,天麻細粉片對TG的降低作用似較膽固醇更為明顯[3],這與本文的結果是相符的。如表1所示,天麻細粉片降低TG的程度較TC更大。傳統認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升高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9]。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TG對心血管病以及糖尿病的發病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并且肝臟中TG蓄積會導致脂肪肝[9-10]。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應側重于天麻改善TG代謝的機制研究以及對肝臟脂肪蓄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陶云海.天麻藥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108-110.
[2] 唐春梓,廖朝林,林先明,等.天麻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現代中藥,2008,10(6):10-14.
[3] 于濱,李永利,左增艷,等.天麻細粉片在高血脂大鼠模型中的降血脂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6):5-6.
[4] 于濱,左增艷,蔣建東.天麻細粉和天麻素降血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生物技術,2010,5(6):415-418.
[5] 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規范[S].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3.
[6] Harper CR,Jacobson TA.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statin myopathy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0,12(5):322-330.
[7] 柴健.45例非諾貝特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天津藥學,2011,23(5):14-16.
[8] 楊世林,蘭進,徐錦堂.天麻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0,31(1):66-69.
[9] Kong W,Liu J,Jiang JD. Huma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gene and its regulation [J]. J Mol Med(Berl),2006,84(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