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7 09:51:0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高中英語 寫作障礙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8-023-01
筆者很疑惑:我們的校園還是凈土嗎?回顧幾年來的工作經歷,筆者認為暴力頻發的隱患內外兼有,所以筆者就加強高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談一點自己膚淺的看法。
情況調查――現階段高中學校學生的思想狀況。
筆者曾對某校學生做過一個調查,本文就以此調查為藍本。
在校學生二千四百多人,主要來自城區和農村,經調查:城區學生約占78.5%、農村學生約占21.5%。留守學生(外出打工人員子女)約占28.9%,住宿學生約占5.4%,在外租房(家長陪讀)學生約占68.6%。為了能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筆者多次深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多次召開班主任、任課老師座談會,內容主要是“學生思想教育狀況”,會上老師們踴躍發言,談話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獨生子女較多,以“自我為中心”現象較嚴重,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2. 對人和事的識別能力差,自我保護意識差,易受他人影響;
3. 高中課務多,學習壓力大,厭學情緒普遍;
4. 家長外出務工多,直接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和關愛不夠;
5. 由于父母溺愛,對一些不良習慣,不以為然;
6. 集體榮譽感不強等等。
雖然是一所學校的調查結果,但管中窺豹也可見一斑,這樣現象的存在值得深思。
結果分析――對造成學生不健康思想狀況的分析。
一、社會因素
首先,讓學生在多種聲音中判定是非,接受主旋律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嚴峻的挑戰;其次,就業方式多樣化導致品學兼優的學生不一定找到合適工作,而表現一般的學生,憑家長社會關系而占據好的崗位,這個結局顯然對高中階段的學生教育不利;再次,利益關系引發追求方向的差異,更加強調自身利益,淡化社會責任;最后,分配方式多樣化拉大了貧富差距,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不一定是誠實勞動致富的人,這也嚴重沖擊了學生的理想信念。
所以,以上諸多因素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修養、學識、人品、閱歷對子女的思想、習慣產生巨大影響。曾看到一家長在辦公室當著孩子的面公然對老師說:“我家小孩即使將來走上犯罪道路我也不怪他?!痹噯栍羞@樣無知的家長,孩子還能教育好嗎?
三、個體因素
學生個體傾向于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在因素;而將失敗歸咎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做人習慣不一,這就造成不同年齡、知識結構層次、思想行為習慣的學生共同存在。城區學生家境較好,但家長缺乏教育的經驗;農村學生、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因父母無暇顧及,使得一些孩子養成了對自己前途漠不關心、厭學、自私等現象,給學校思想教育工作正常開展帶來壓力。
通過這次學生思想狀況的調查,我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學校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句話的內涵。
解決方法――建立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一度被我們認為知是非、懂感情、明事理的高中生反而更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價值取向的糾正。現在的高中生普遍都是感情脆弱、性情偏激,經不起外部的誘惑。高中學校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1. 堅持平易近人?互動平等的教育理念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過程。要達到這種交流,老師要做好一個參謀者、詢問者和傾聽者,用一種和諧的姿態和學生平等對話。在交流過程中,還要尊重和吸收學生思想的合理成分,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2. 固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
思想教育要從心理的淺層面入手,遵循教育發展規律。要轉變他們的思想意識,也應該跟隨他們的思想軌跡。在教育手段上,可寓教育于活動進行滲透教育,從不知不覺中逐漸深入到解決思想層面的問題,親情教育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3. 做好學科滲透?堅守思想教育主陣地
為了突出重點,強化學生思想教育內容,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可以發揮主陣地作用,形成系統性的教學思路。同時,通過舉行“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和英語節”等各種各樣的形式讓參予的學生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施展才華,教育學生摒棄庸俗的陋習、養成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
4. 尋求家校聯合?推陳出新教育新模式
要在思想教育上取得突破,就必須有創新精神,尋求新的教育模式,而家校聯合就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定期讓學校與家庭聯動,共同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真正體現“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p>
5. 摒棄陳詞濫調?用愛心呼喚道德良知
一、運用期望效應、誘發學生的興趣
期望值效應證實,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大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樹立起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的信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努力可能達到,把目標制定在學生心理“最近發展區”內,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桃子”。這樣,在上課提問時,依據難易度來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讓他們有信勝感。此外,還通過課外活動交流,測試成績進步等途徑與學生進行座談交流,讓每個學生心靈上灑滿陽光,從而極大的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行為。
二、注重情景教學模式
所謂情景教學,就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引入或創設與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置于特定的教學情景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實效。思想品德新教材從版面設計、內容體系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種嚴肅的說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潑有趣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語言和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其中一大亮點就是讓學生能夠成為新課堂的主人。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產生心理體驗,創設實驗情境,這樣,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氛圍里,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體驗自己的切身感受,喜憂同伴,增長見識,提高覺悟,培養能力。
三、把握知識結合點抓住學生興趣
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它反映了客觀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緊緊抓住這些結合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講授國家本質時,先給學生講明奴隸制國家是怎樣建立的,然后讓學生思考:“奴隸制國家是否代表整個宿舍成員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隸制國家只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再向學生說明奴隸制國家的主要職能。讓學生思考:“奴隸制國家是哪個階級統治哪個階級的工具?”回答是:“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統治奴隸階級的工具?!弊詈蟀l問:“那么,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什么?”這一問正是各種事實的接合點,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一點上,就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的知識-----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就是國家的本質。這樣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既符合認識的規律,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掌握比較抽象的知識。
四、巧設導語,引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源泉,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它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和科學性,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亢奮狀態。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引言部分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在講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人生當自強”這一課時,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動物實驗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發現,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于是,他們在兩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一群狼。面對這樣的生存條件,他們必須使自己強健起來。由這個故事導入新課,生活要自立,人生當自強。
五、巧妙設疑,培養思維,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思、疑是密切相關,辨證統一的。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了設疑,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聯系生活,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小問題,做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思想得到升華和發展外,師生間可以互相詰難答題、互相啟發補充,形成師生間雙向的智慧交流,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
六、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與積極性的高低,常常依賴于對教師的情感。由此可見,高尚純潔的愛是師生心靈的通道,是啟發學生心扉的鑰匙,是引導學生前進的路標。教師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學中,要以一顆火熱的心愛護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注重多表揚少批評,經常走到他們中間,找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信賴,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知,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興趣。
誠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興趣和愛好又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努力去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知識,達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專題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胡卓群1999
一、美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及特點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和多元化,以本人工作的廣州美術學院為例,學校招生規模從過去的幾百人擴展到現在的幾千人,從單純的傳統藝術類專業拓展為美術類、設計類多學科發展。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發現美術類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態與普通高校學生有所不同,美術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簡單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理。據調查,美術類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課出勤率普遍偏低,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普遍存在漠視甚至抵觸心理,更有甚者通過涂鴉等藝術表達形式發表過激言論。
經過近些年的工作實踐總結,我認為美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現為以下特點。一是主體特點:美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學工系統與專業教師兩大主體構成,一方面專業教師本身就是美術專業學生成長而來,他們自身具備客體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學工系統中的輔導員及其他學生工作者,專業背景不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度和掌握度參差不齊,同時存在著與教育客體的話語體系問題,他們怎樣將自己的理念用客體樂于接受、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達,也回到了傳道者是否明道信道的問題。
二是客體特點:美術類高校大學生普遍感性至上,他們整體上表現出:①心態開放,自信心強,自我意識強烈;②專業情結濃厚,普遍熱愛自己的專業而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③受傳統師徒情結影響深遠,教師的思想狀況、行為習慣、學識修養等對學生的影響十分直接;④受“專才教育”影響,美術類專業突出強調個性發展,普遍缺乏政治關注度和參與度;⑤受西方文化影響,美術類專業本身的學科內容決定了美術專業學生與西方文化的接觸和接收,在帶來專業上的碰撞的同時,他們也更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
二、傳道者先要明道信道在美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育主體緊跟美術專業學生特點和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貼近學生現實。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發現,目前存在的情況是部分專業教師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帶著遲疑甚至抵抗的心態在專業教學中傳達著自己理解的思想和觀念;來自各類不同專業背景的學工系統隊伍通過集中的學習和備課走上講臺,承擔形勢與政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兩個隊伍的教育主體先明道信道,才能緊跟美術類專業學生特點和需求,將自己內化的思想理念用走心的方式傳達出來,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與藝術,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科學合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否科學合理,效果能否長期有效,其實主要就是教育方式方法是否科學的問題。教育主體的明道信道從主觀上能形成一種積極的探索心態,專業教師能夠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輔導員等學工系統教育者能主動進入美術類專業的話語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實際中,筆者發現學生的內心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充滿期待和正能量,但由于社會環境和時代環境的影響存在把“主流”當作“非主流”的現象,如果我們的教育主體不能用合適的方式方法義正詞嚴地傳達我們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客體的自信必然受到影響。
摘 要 文章在對終身體育和終身體育指導思想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指出,學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導致體育教學目標缺乏靈活性、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和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壓制這三個方面問題。認為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把終身體育作為指導思想,致力于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與能力,確實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 終身體育 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和國家體育總局與北京體育大學聯合編撰的《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所改善,大學生身體素質仍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測試中,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當學生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其進行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往往不強,而當他們進入社會后,大部分人便與體育絕緣。對于這一現象本文認為,學校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終身體育與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終身體育受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而形成。在1965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上,法國教育家保爾?郎格朗提交了“終身教育議案”,提出“終身教育”的觀點[1]。在知識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僅僅從學校獲取知識是遠遠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整個教育體系應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以使學生更好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學校體育教學。
二、終身體育思想缺失下的體育教學實踐誤區
(一)教學目標與方式缺乏靈活性
學校體育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學生喜歡體育運動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與機械化的教學目標與方式密切相關。從我國開始實行學生體質監測開始,學生體質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這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學校的體育教學,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然而,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設定及實現目標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卻過于僵硬與機械。
在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有不少學校把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各項標準當作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把諸如50米跑、坐位體前屈、一分鐘跳繩、800米跑等體質測量標準作為學生的考核項目。在各種標準和指標的壓力下學校的體育教學往往局限于規定的考核項目,教學內容單一重復。張華指出,在教學活動中,強調機械重復訓練,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得不到培養,起不到促進個體終身體育學習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
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使大中小學這個教育體系中體育課程的設置缺少整體性與相關性,銜接不暢,不益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學習中,擴大體育教育的覆蓋面,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熱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體育課程銜接不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小學體育課程名稱與大學銜接不暢,二是大中小學課程目標過于全面而不夠具體,三是大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的低水平重復性與不連貫性[3]。
以運動參與目標為例,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是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高中階段目標是自覺參與鍛煉、應用科學的方法參加鍛煉;大學階段的目標是積極參與并形成自覺鍛煉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織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4]。終身體育思想必然要從整體性出發,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看作是一個過程,致力于各階段體育教學的一貫性與連接性,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三)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
在終生體育思想指導下,學校體育教學注重于學生體育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培養,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終生體育思想的缺乏易導致體育教師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學生被動的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排斥體育教學。在學校體育課中,學校的供給與學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學生喜歡的項目學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過僵硬。著名心理學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對于一般人而言,參加體育運動能使人的心理壓力減輕,自我感覺良好,身體更健康。但我們的學校體育課從一開始便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體育知識與技能,不喜歡體育運動。
三、結論
文章論述了什么是終身體育與終身體育指導思想,指出在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導致體育教學目標與方式缺乏靈活性、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和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三個方面的問題。因此,把終生體育思想作為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學校體育應堅持以終生體育思想為指導思想,把整個學校體育教育當作一個系統,致力于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與習慣。
參考文獻:
[1] 梁立啟,鄧星華.國外學校體育思想的傳入及其對我國當代學校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3.20(5):14.
[2] 張華.終身體育觀念偏差及其影響下的踐誤區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5):456-459.
[3] 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78-83.
[4] 教育部.義務教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5] 崔樹林.“終身體育”階段劃分及分析[J].體育學刊.2008.15(5):55-57.
[6] 姚蕾.對當今學校體育發展與改革的沉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1):4-6.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思想政治
一、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標的確立
隨著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目標得到了發展和明確,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納入到了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中來,在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更為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導學生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以一個怎樣的精神面貌來面對社會中的競爭和合作,用相對人性化的方法優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優化
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文關懷法。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很容易看到一些人文關懷的方法,如教師會主動找學生談心,在課堂上會體現出人與人之間平等交流的環節,暢談想法等等,教師也更為尊重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學習的看法和觀念,并能夠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
(二)心理疏導法。心理疏導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體現的十分明顯,如常見的激勵疏導法、公平疏導法、毅力疏導法、換位疏導法等發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和創新使得學生更加的體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力量,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來,能夠客觀的對自身進行評價,強化自身的毅力,彌補自身的不足。
三、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奠定了基礎
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所關注的問題,高校中存在心理咨詢室是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給予高度重視的一個表現。但是由于諸多原因導致學生不樂于去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不愿意去對其進行認知。加之學校在對心理咨詢室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也呈現了一些不足,使得校園心理咨詢室的作用沒有得到客觀的發揮。隨著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校園心理咨詢室又重新“火”了起來。如一些高校對心理咨詢室的重要性得到了客觀的認知,增加了心理咨詢室的數量,并對心理咨詢教師的素質進行了規范和提升,完善了心理咨詢的隊伍,多元化的建立了心理咨詢模式,為學生的心理咨詢開拓了更多途徑。可以說隨著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校及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促進了像心理咨詢室這樣的部門的存在和發展。
四、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指導和配合下,原有的師資隊伍已經不能夠滿足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主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的合力的問題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沒有形成這種合力,使得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顯得過于零散。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前提下進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更好的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師資隊伍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不僅僅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同時要增強教師的心理疏導能力,體現出為學生發展鋪路的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選擇更為有助于學生成長和進步的方法,優化師資隊伍,強化師資力量。可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提出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一種激勵,有效的帶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發展。
五、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的結合
在高校的整個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中,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可以脫離整個校園環境,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帶動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的更好結合,并且在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比如我國的校園文化中所體現來的一種約束和制約作用,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媒介將這種約束和制約作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約和約束作用越發的明顯。同時,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來發展新的校園文化,使得整個校園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基礎帶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的結合是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意義。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便于更好的帶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行為、思想、目標的結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和體現“人”的價值基礎上開展,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系統論述理論的學科,主要通過《基本原理》等課程對高校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環節,貫穿課程始終。然而在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受到諸多方面的沖擊和挑戰。
從道德教育的自身來看,它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第一,道德教育內容的失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教育內容的陳舊。教材的修訂常常也只是在原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精編,內容實質上仍是當初那般模樣。其次是教育內容的空泛、教條。本該為基礎教育所該強調的一些道德規范又出現在了大學課本中。其次是道德教育方式的失當。即教育者更多時候僅是在將書本的知識簡單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再者,高校理論課學時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合理之處。理論課的學時遠大于實踐課的學時,多數教育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將重心放在了理論知識的講授。
從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來看,它又主要受到以下幾方面的沖擊和挑戰。首先,道德相對主義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以尊重道德差異與多元為核心的道德相對主義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日益明顯,它反對傳統道德教育的強制灌輸的方式,而是突出多元共存和重視道德能力的培養。其次,應用倫理學的質疑。綜觀目前的德育研究與實踐,相當一部分還是游離在現實之外,以固定的理念去套千變萬化的實踐,而應用倫理學則希望學生能從“美德袋”中跳出來,提倡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教育方式去替代灌輸的教育方式。再次,網絡時代的挑戰。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新興媒體盛行。電子媒介將學生帶進虛擬的世界,主體的行為在虛擬的世界中以電子符號的形式呈現出來,而這些行為是否與學校理論課中所欲極力培養的道德行為一致,我們無從得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國家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德育方面肩負著重要的歷史責任,不僅培養大學生人格,而且奠定的是國家基石。
家庭、社會、學校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都發揮著道德教育的力量。聚焦到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大學是他們形成正確“三觀”的黃金階段。從學校來看,若教育者在課堂上的教學熱情飽滿、平等對待每位學生,與受教者之間能形成良好互動,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反之,若教育者以強制灌輸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則可能使學生滋生叛逆心理,這個隱性的一面。教育內容、方式、手段則是顯性的存在。此外,道德教育也有強制性的特征?!对怼返壤碚撜n程為必修課,這是學校培養計劃的要求,亦是傳達黨和國家思想,保持優良傳統的表現。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傳播速度加快,西方的自由主義等思想傳入國內,不斷地沖擊著學生的價值判斷。再者,在新媒體日趨流行的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更為便捷、快速,常常是毫無防備就被帶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大染缸,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三觀的畸形。因此,急需高校的道德教育對學生畸形的價值觀、道德觀進行矯正,培育健全人格。高校思想理論課程在系統論述理論的同時,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靈魂,貫徹課程始終。這些課程有利于凝聚共識,形成共同信仰,自發地提升學生對黨和國家的信心,堅定學生擁護黨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決心,引導學生的道德行為更符合社會正向運轉所要求的道德規范和體,這些都是家庭和社會教育力所不及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道德教育的出路
(一)完善德育內容
1.走心
時下,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等多檔綜藝節目深受觀眾喜愛,這些節目以“走心”打動了不少觀眾,無論是于其自身,還是于觀眾而言,它們儼然已達致雙贏的局面。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內容“走心”實為上策。專家進行教材的修訂,這本無可非議,但人無完人,在修訂過程中,必有疏漏之處。因此,應讓更多的人參與內容的修訂,集思廣益,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及民主性。
2.升級
原有的道德內容已經難以適應層出不窮的新的道德問題,改進道德內容是十分必要。為此,高校德育內容在呈現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的同時,需對其升級,注重知識的深度。讓學生從學術的高度去解讀核心價值觀,使其內涵更為具體詳實,引導學生從對概念的認識上升至理性思考的高度,增強同學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二)改進德育方式
藝術的“全景式”模式是藝術視角中一種獨特的形式,它體現了藝術視角全方位的特性。藝術的“全景式”模式在藝術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并向其他領域延伸,其中在教育領域也起到的不小的作用。在當今經濟政治發展日益迅速的環境下,國家政府對文化的教育的發展也日漸重視,而大學教育則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發展變革迅速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則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如今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加強,交互性增強,藝術的“全景式”模式也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得到應用。在藝術的“全景式”模式理論的指導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更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藝術的“全景式”模式的內涵
藝術是再現和模仿,是表現和生活,藝術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模式。“全景式”模式則是藝術的一種十分重要且眾所周知的表現模式。藝術的“全景式”模式是一種藝術視角,它具有藝術的特點,但是也有自己的獨特性,藝術的“全景式”模式作為一種藝術視角其具有全方位的特點[1]。藝術的各種模式都是以藝術欣賞者看到藝術方方面面的美為出發點,“全景式”模式是通過全景式的展現環境或者全景式的透析問題來實現。簡而言之,藝術的“全景式”模式就是將景物等藝術360°無死角得呈現給藝術欣賞者們,使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事物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是全方位的觀看。藝術的“全景式”模式不僅在藝術作品中而且在人們生活的眾多領域都得到應用。
2.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現狀及問題
在如今多元文化發展和網絡媒體繁榮的社會環境下,高校為使學生適應社會并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使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實踐的方式進行,這樣既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又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在思想道德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并沒有得到很好實施,由于學校經費、課程安排、時間管理等諸多原因使原本計劃的實踐并不能順利開展;其次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對實踐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滿意,再好的教育方式學生不予以配合都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2]。所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需要采取先進的理論和模式,符合大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實踐得到更好的實施。
3“.全景式”模式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實踐
藝術的“全景式”模式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對原有概念做出的全新定義。起初藝術“全景式”模式只是作為藝術領域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視角而存在,但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文化的相互交融,藝術的“全景式”模式也已經拓展到其他領域中,并且得到很好的運用。藝術的“全景式”模式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結合則是很好的體現。大學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群體,一方面,大學生還未踏入社會,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還尚處于發展階段,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思維發展迅速,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強,所以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結合藝術的“全景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只是使大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這未免使他們感到枯燥和無聊,以致積極性不高。藝術的“全景式”模式是利于大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新興概念,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全景拍照,全景攝像等已屢見不鮮。所以將藝術的“全景式”模式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相結合,大學生的參與實踐教育的積極性會提高,對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理解和感悟也會加深?!叭笆健蹦J嚼碚摚侵笍氖挛锏恼w性出發,全方位地分析教育實踐,以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教育。藝術的“全景式”模式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的結合,體現在:首先,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要有理論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將這些理念傳達給學生,以使其明白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重要性,教師還要結合社會環境、大學生的特點、實踐教育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為學生進行講解;其次,要對實踐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安排,使各個方面都得以很好的落實,全方面地實施;再次,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其不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實踐能力這兩方面得到提高,而是要使其全面發展;最后,在實踐教育結束以后,要帶領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歸納和感悟,進行全方位的理解。藝術的“全景式”模式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得到更好的發展,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實踐能力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能力提高。
4.結束語
一、《道德經》中蘊含的思想道德理念
作為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道德經》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無為?!兜赖陆洝烦缟凶匀唬鹬刈匀环▌t、自然狀態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純真、樸實。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經》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據統計,文中“道”共出現了76次?!暗馈庇幸幝傻囊馑?,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經》圍繞“道”這一哲學概念展開。因此《道德經》主張一種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觀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無為,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體現著人最淳樸、最自然的本性,承載著社會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自然規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則的承擔者和信仰者。2.崇尚樸實歸真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個社會回歸樸實,民眾真誠無偽、簡樸自然,彼此之間真誠相待。在社會治理方面,老子崇尚無為而治,只有讓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才能凈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構建理想的和諧社會。由此可見,老子在《道德經》中構筑的理想社會并非建立在發達的物質基礎上,而是通過凈化心靈、崇尚道德、去除矯飾來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民群眾能夠在社會中感到安逸、愉快。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管理者需要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升華人的道德水平,凈化社會風氣,從而創建和諧的社會。3.崇尚無為自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自化的理念,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傳遞不能刻意為之,只有在一種自然無為的狀態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也要遵循無為自化的原則,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過權威、說教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義教育理念強調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生命性和整體性的實現,要使生命自由地發展,使個體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道德傳遞。4.崇尚節用有度節制是《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虛空、無為的狀態,并提出人應該積極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恥,才能不怠。無論是自然社會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盈虛消長,自有其時。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民族和國家,都應該崇尚節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存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思想很容易腐蝕人們的意志,《道德經》提倡的節制的道德觀念體現出高遠的智慧,對過于浮躁的社會而言,無異于一劑清涼劑。5.崇尚“不爭”一直以來,競爭被視為個人發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的社會非常需要競爭,但是過分的競爭也會帶來惡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將“不爭”視為人的一種道德修養。老子所謂的“不爭”,是建立在“為”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既要積極做事,為社會作出貢獻,又要淡泊名利,及時調節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惡性競爭之中,絕對不能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而有損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德。
二、《道德經》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
老子在《道德經》中崇尚自然之道、樸實歸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對道產生認識、感悟和體驗,最終將其付諸實踐,按照道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將人培養成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說的自然不僅指大自然的規律,也指人本身淳樸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違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應該引導人去偽存真、回歸淳樸。這種看似消極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一種對個性的張揚和表現。在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應該引導人們正確看待飛速發展的社會,使人們能夠在物質世界中保持心靈的寧靜,不過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樸自然的本性。無為是《道德經》中的一個核心思想,所謂的無為是指不能率性而為,更不能恣意妄為,而是應該因材而用、順勢而動,要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只有這樣,個體的創造精神和能動意識才能夠得到滿足。因此,在當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應該強調遵循客觀規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誘惑。崇尚節儉有度也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提出,自己有三寶,這三寶并非權勢和財富,而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可見節儉在其道德體系中的重要性。對于個人而言,崇尚節儉意味著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準則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做到不逾矩、不貪婪,避免由于過分追求外物而毀壞自己的德行,最終自釀苦果。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而言,崇尚節儉意味著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老子的節儉觀對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道德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關鍵詞]人格本位 大學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常佩艷(1972- ),女,陜西米脂人,延安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與現代化。(陜西 延安 716000)梁芷銘(1981- ),男,廣西玉林人,欽州學院商學院,講師、高級職業指導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政府行為與公共政策分析、區域發展與行政法治、職業生涯規劃。(廣西 欽州 535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委托重點課題“廣西沿海地區高校特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AA040)、欽州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課題“建設健康向上的高校網絡輿論環境的路徑和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11DJSZ12)和欽州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課題“基于美學視角的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11DJSZ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1-0057-02
一、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依據
中國傳統理想人格是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是一個進則儒、退則道、隱則佛的完整人格體系,既承認自身實現理想人格的可能性,又認可人性之善。西方近代人格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欲望、心理、潛能和需要等主觀因素,重視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把人格當成一個可以逐步完善的整體。的人格理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把人置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重點從人的社會屬性考察人格的形成,認為人格是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而人格的養成,既受環境的制約,又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些人格理論既承認實現理想人格可能性,又彰顯個人提高思想道德品質的追求,既重視環境的作用,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得其成為建基于人格本位論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
二、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灌輸色彩濃厚,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教育方法和策略單一老套,受到大學生的心理抵制,加上部分大學生自我教育和學習意識欠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受到明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一方面在一元價值觀下深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另一方面又在社會中不斷接受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這兩方面的反差使得他們產生了價值觀念模糊、行為方式模糊、理想信念失落等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教學方式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時顯得十分乏力”①。這就使得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有了更加重大的意義。建基于人格本位論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立足于人格的形成規律,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豐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策略,使得相關教師能逐漸擺脫功利傾向而從廣闊的視野中考量思想道德教育,主動淡化了政治色彩和單純的道德教化色彩,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也更易取得實效。
(二)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域
現代社會是一種“抽象社會”,社會已被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和商業邏輯貫穿其中,人們難以像在傳統社會中那樣保持自然而完整的自我,有著明顯的“歸屬感的淡化”“生活意義的空洞化”②。這種社會境況中,大學生人格深受沖擊,亟須塑造大學生的人格體系。在現有高校課程教育體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最具有這方面的功能。而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堅持的是“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最終服務于學生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而不太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基于人格本位論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把人格教育納入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中,通過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影響著人的道德的認知、意識和選擇,建構大學生新的思想道德世界和健全的人格,擴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論域。
(三)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大學生在校的一切學習行為最終要落實到自身價值實現上,而實現自身價值,要以職業生涯規劃作為起點?!奥殬I生涯規劃包括自我定位、目標設定、目標實現、反饋與修正四個方面。大學生通過確定預期目標,使自己明確職業目標定位,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嚴格要求,為今后步入社會就業做準備,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③。但是大學生的“自我定位、目標設定、目標實現、反饋與修正”應該在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指導下,才能真正實現。而這個過程正是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健全人格的過程。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融入社會,真正實現自我。因此,建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
三、基于人格本位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現路徑
(一)以人格為本位加快轉變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觀念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加快轉變觀念,把人格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項工作中。“思想觀念的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礎,是德育領域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牽引力量?!雹茉诖髮W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訂相關計劃、目標和戰略,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實施。因此,在新形勢下,高校管理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人格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關系,高度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要從課程安排上,通過學校日常教務工作,把學生人格教育貫穿在思想道德教育課程中;要把相關人格教育理論與方法貫穿于相關教師的培訓中。只有高校管理者主動地把人格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各項工作,才能保障建基于人格本位論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順利開展。
其次,教師要加快轉變觀念,注重從健全學生人格方面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師主導整個實踐過程,包括選擇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方式。教授內容的選擇、教授方法的選取盡管會受到學生方面的影響,但最終還是由教師來決定的。因此,‘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授實踐永恒的主題?!雹萁處煈獦淞⒁匀藶楸镜慕逃砟睿羁贪盐杖烁窠逃龑ε囵B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作用,逐漸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和政治化色彩;教師應主動轉變思想道德課堂教學觀念,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淡化甚至消除自身的思想道德權威地位;教師應主動創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增長思想道德體驗和人格體驗,進而實現思想道德的超越。同時,“除了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外,教師還要以身作則,像孔子那樣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學生?!雹?/p>
最后,大學生要自覺轉變觀念,主動完善自己的人格,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創造主觀條件。大學生要主動克服“以主客二元分立的知性邏輯去把握人和社會的關系,不能將社會與個人對立起來”。⑦大學生應正確認識人格養成的重要性;發揮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主精神和創造力,主動參與關于基于人格本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的討論和思考;應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控,重新認識自我,創造雙方的良互關系;應在平等和諧的關系中,擴大心靈和精神的對話,進而實現人格的提升,為自己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建立人格基礎;應主動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生活,增加自己的人格體驗和思想道德體驗,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建立現實基礎。
(二)以人格為本位加快完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
首先,結合人格理論傳統和實踐編寫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霸谌蚧汲钡挠縿酉?,西方的自由化思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不斷地對大學生發生影響。它改變著大學生的基本政治觀念,甚至是大學生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領導的評價標準?!雹嘁虼?,要主動開發把人格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的課程資源,為編寫科學的教材建立理論基礎;應深入學生校園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動態,為編寫科學的教材提供現實依據。通過編寫科學的教材,促進大學生正確政治觀的形成,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
其次,結合人格養成規律,設置合理的思想道德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在內容設置方面,區分不同成長階段的人格狀態而設置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比如在低年級學生中可以人格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并舉,在高年級學生中則可以適當增加人格教育內容;應根據重大時事新聞、地方新聞事件和校園事件,適當安排包含人格成長在內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應開設相關課外實踐課程,推動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時,在實際操作中要對高低年級的學生,做出合理的課時安排,但不能違背大學生人格養成的基本規律。
(三)以人格為本位建立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評價機制
一般而言,科學的評價機制,能客觀評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激勵大學生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首先,明確評價主體,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谌烁癖疚徽摰拇髮W生思想道德教育,與該課程教師、其他任課教師、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后勤部門、同班同學,甚至家庭成員和社會公眾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應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以便從多個角度觀察和發現大學生的人格與思想道德水平,進而客觀衡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其次,明確評價客體,進行多方面評價?;谌烁癖疚徽摰拇髮W生思想道德教育,既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又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世界。因此,既要對學生的人格養成過程做出評價,又要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做出評價。同時,要從學生的人格養成方面,對相關教材、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做出評價。
最后,明確多元的評價方法,激勵學生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應設定一個建基于人格指標的客觀標準,把學生日常行為和思想觀念與這一客觀標準做出比較,以考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狀況。應以年級或者班級為單位,樹立人格養成典型和思想道德典型,讓學生在大環境中準確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他們不斷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應鼓勵學生及時反省自己,為不斷健全自己的人格和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提供良好的內動力。
[注釋]
①李偉.人文關懷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6):56.
②黃劍.抽象社會中的現代性體驗困境及其出路[J].吉首大學學報,2010(4):29.
③鐘謨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35):47.
④石宏偉,陳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2010(1):159.
⑤韓培花,朱國新,謝佳偉.大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雙重實踐及其互動[J].吉首大學學報,2011(2):163.
⑥藍利萍.論孔子的教學思想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發[J].教育與職業,2006(14):134.